猩紅蜻蜓 | 台北市立動物園資訊網
猩紅蜻蜓體長30~44毫米。顏色艷麗。雄蟲複眼紅色,胸部及腹部為鮮艷的的紅色,此為命名的由來。腹部背面具一條不明顯的 ...
維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書
猩紅蜻蜓(學名:Crocothemis servilia)是一種蜻蜓。全身幾乎為鮮紅色,腹部背面有一微細黑色線條,翅透明,基部有些許橙色。後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,翅脈也稍有不同。休息時四翅展開,平放於兩側。稚蟲短粗,具直腸鰓,無尾鰓。是台灣最常見的蜻蜓之一,生活於1300米以下的中低海拔地區。成蟲出現月份為4-12月。成熟的雄性藏在水域周圍的枝條或草本植物上停棲占據領域。雌性或未成熟的雄蟲則經常在水域附近草叢間活動覓食。分布於全島中、低海拔地區,常棲息於池塘、水田、沼澤等靜水域。雌蟲以連續點水的方式產卵。成蟲期為3 ~11月。分布於整個亞洲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,日本,琉球群島,大,小巽他群島,菲律賓和蘇拉威西。在西方,它延伸到伊拉克,伊朗,亞美尼亞和土耳其。也被意外地引進美國佛羅里達州。
外形特徵[編輯]猩紅蜻蜓體長30~44毫米。顏色艷麗。雄蟲複眼紅色,胸部及腹部為鮮艷的的紅色,此為命名的由來。腹部背面具一條不明顯的縱向黑線,後翅翅基具褐色斑塊,翅痣黃褐色。雌蟲複眼上褐下灰藍色,胸部及腹部黃褐色,腹背的黑線特別明顯,後翅基具褐斑,翅痣黃褐色,老熟個體體色變為灰褐色。未熟雄近似雌蟲,但可從腹末節的攫握器或尾毛分辨。[2]
觸角短小,剛毛狀,3~7節。複眼發達,占頭部的大部分,單眼3個。口器咀嚼式。上顎發達。前胸較細如頸。中、後胸合併,稱合胸。合胸構造特殊,側板擴大,中胸上前側片尤甚。左右兩邊的上前側片在合胸背前方的背中線相遇。從側面看,中胸側縫上端較長的一段向後方傾斜。接連在翅突上的四翅向身體後方位移到最適於飛翔的重心,側縫下端較短的一段與身體縱軸垂直。足接近頭部,細長。飛行時,中足和後足可伸向頭部前方,便於捕捉空中飛蟲。停息時,足常抱附於植物枝葉上。跗節3節。腹部圓筒形或扁形,10節。雄性在性成熟時,把精液藏入交合器中。交配時,雄蟲用腹部末端的肛附器「捉住」雌蟲頭頂或前胸背板,雄前雌後,一起飛行。有時雌蟲把腹部彎向下前方,將腹部後方的生殖孔緊貼到雄蟲的交合器上,進行受精。
棲息環境[...